江西省茶叶协会
内页banner
首页 新闻资讯 天骏生态茶园建设

天骏生态茶园建设

admin 2016-09-23 609

编者按:江西是生态强省,产茶大省,建设高效优质生态有机茶是我们责旡旁代的责任。如何建设生态茶园,周建喜提出了自已的见解,并在赣南实施。文章的理念、观奌、做法值得大家一读。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建江西生态茶园,做优倣强赣茶产业,现转发大家借鉴;并请全省茶界人士从不同角度各舒已见,写耒文章发表见觧。

天骏生态茶园建设

  第一节:茶园建设目标
  茶园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要以优质高效为核心,实现茶园园林化、生态化、良种化,营造林与茶、茶与动物的和谐生态环境,促进可循环发展的生态资源。
  (一)、茶园园林化
  在新形势下农业竞争中,生态资源是先决条件。国家农业区划总体范围内,结合上犹县的农业区域规划,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实行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建设园林化的现代标准茶园。做到新建茶园相对集中。或者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扩建使茶区连片、茶行成条,适合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管理。根据园区地形地貌,按茶园要求头有带帽、脚有穿鞋,营造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环境,建设防护林、防风林,在水沟、水渠、道路以及茶园四周要大力种树,美化茶区生态环境。
  (二)、茶园生态化
  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调控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
  (三)、茶园良种化
  茶树品种是决定茶园产量、鲜叶质量和成品茶品质最重要的因素。在建园时,首先考虑选择优良的茶树品种,充分发挥良种茶树的作用。要根据实际生产的茶类,结合上犹县茶园所在地的生态条件确定主要栽培品种及搭配品种,合理利用不同良种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不同茶树良种在产量、抗性、适应性及品质特征等方面的综合效应。
  第二节:茶园园林化与生态化
  长期以来,新建茶园不太注重茶园生态环境,园地周围很少人为种植林木,特别是片面强调集中成片所开垦的茶园更是如此,导致茶园植被单一、茶园裸露、生物多样性降低、天敌种类和数目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据四川乐山市天福观光茶园调查,园林有效区较无林空旷区明显降低了风速,提高了气温,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表1)。
  表1  防护林与茶园风速、气温、土壤水分与生物多样化的关系

  (1)调查时间:土壤水分是2004年8月上旬,气温是2005年7月中旬。
  (2)茶园东、西、北三面有多年生的松树及杂木次生林,树冠平均高度为3m。

  (一)、茶园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无论是无公害茶叶基地,出口茶基地或有机茶基地,都应力争实现茶园生态化。即在实现茶园园林化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造就一个良好的人工茶园生态系统,使之既能充分满足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最佳生态要素,又能为茶园生态调控,从而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
  茶园生态化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茶园生态系统、茶园植物多样性与动物多样性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在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等内容。
  茶园生态系统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如农茶混植生态系统、果茶模式生态系统,林茶模式生态系统、林茶草模式生态系统等,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茶园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地营造各具特色的茶园生态系统。上犹县天骏生态旅游观光茶园就是利用当地地形地貌以林茶生态系统建园。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生物循环的有序性,使生物循环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以及种群间的信息传递能有序进行。此外,生物的多样性和反馈循环使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在生态系统的自动控制中,生态系统总是沿着能量消耗较少的方向演替,生物体自身的有效适应和生物间的共生是生态系统稳定机制的基础。就是说,没有生物的适应性,没有生物之间的相依存关系,生态系统就不能有调节和相对稳定的可能。
  1、茶园生态系统的特点   茶园生态系统属人工生态系统,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之一。茶树系多年生植物,成龄茶园树篷高度0.8m左右,与大田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其植被种类、生物种类和生态条件相对稳定,物种多样性基本上不随时间(季节)变化。茶园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包括:
  (1)、单植茶园:此类茶园多数是开荒植茶而成,茶园植被单一,物种多样性差。10年以上成龄茶园除茶树外,连杂草也极少。由于茶篷篷面扩张,篷内荫蔽度很高,篷面受阳光直射,但篷内却只有微弱的散射光。使篷面温度高于篷内,篷内湿度又高于篷面。单植茶园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种类单一,优势种突出,一级消耗量很高,二级消耗的动物(天敌)数量却因栖居环境缺乏人为因素干扰数量很低。
  在单植茶园中,初级生产者几乎只有茶树,对光、水、热、营养的利用效率也较低,特别是对于土壤元素和营养的利用明显较为单一,茶树大量集中地吸收同一类型的土壤营养元素,导致土壤矿质元素循环失调和营养平衡失调,相应的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结构也因此发生不良变化。根际微生物是活化土壤营养、促进土壤元素循环的重要生物,它不仅改变土壤的肥力,而且还能分解植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的毒素。同时,微生物对于导致植物根部病害,或者抑制根部病害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单植茶园生态系统单一,地上部分赖以生存的昆虫种类、小哺乳动物、禽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很低,而一些种类的丰度却很高,这是导致单植茶园病害猖獗的重要原因。
  此外,单植茶园进行品种更新时,土壤忌地残毒现象十分严重。茶农早就知道,老茶园发展为新茶园时,幼苗生育不良,长势差,生长速度慢,远不如新辟茶园或新垦荒地种茶好。其原因就在于单植茶园对土壤营养、矿质元素的过量消耗,导致新植幼苗营养不良。老茶树根系分泌物的毒素不利于新苗的根系生长,微生物群落的单一化也不利于土壤元素的循环和转化。此外,老茶树的根、茎、叶、花、果、残留土壤中,对幼苗生长不利。
  因此,单植茶园的最大特点是缺乏植物多样性和相应的动物多样性,昆虫优势种突出,生物控制和生态控制都难以实现。
  (2)、农茶混植茶园生态系统:主要是在幼龄茶园中,为了提高茶园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并保护幼龄茶树在高温季节免受阳光暴晒,适当间种一些农作物。
  农茶混植模式中,生物多样性十分复杂,农作物本身带有的昆虫群落随之进入茶园。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粮食作物的昆虫群落与茶树昆虫群落交混一起,形成新的群落,各方占据特定的生态位或生态空间。立体生态位也增容很多。此外,由于灌溉和荫蔽等原因,粮茶地土壤湿度一般高于单植茶园。在农茶混植模式中,宜选择花生一类的豆科作物,因为花生匍匐在地面生长,对土壤表层覆盖率很高,整个茶行全被花生叶茎覆盖,其保水、保湿、防雨的作用很强,对杂草也有相当的控制能力。花生对氮的需求量低,但对磷、钾需求量高,而茶树则相反,所以在对土壤养分的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冲突。花生本身还有固氮作用,可增加土壤肥力。禾本科吸肥力强大,会与茶树争肥,不宜使用。这种农茶混植模式很适合用在上犹县退耕还林改建成的新生茶园中。
  (3)、果茶模式生态系统:果树与茶树混植是当前新辟茶园和老茶园改造中的常见模式。在退耕还林中,农民为了取得经济效益,又做到保持水土的目的,不少山区退耕种茶,在茶园中栽培果树。常见的果茶生态系统包括桃树+茶树系统,李树+茶树系统,苹果树+茶树系统,梨树+茶树系统,杨梅树+茶树系统,柑橘+茶树系统等。在四川不少地区可见柑橘与茶树混植模式,柑橘种类包括红橘、脐橙、广柑、甜橙等。茶树品种多为四川群体种、浙江群体种与福建乌龙茶。在果茶生态系统中,即每2行茶树(2m~3m)栽1行果树,果树株距3~4m。果树生长5年后使茶园的荫蔽度可达20%~40%;10年后果树树冠扩大,茶园荫蔽度增加。
  果茶系统中的生态位比单植茶园扩张很多,立体生态位远远高于单植茶园。由于摘果、剪枝等管理,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干扰,特别是果树病虫害的防治,使茶树上沉积的农药增加。不少果树害虫也危害茶树。所以,作为生态茶园的建设,不主张推广果茶模式。
  (4)、林茶生态系统:林茶混植系统是近几年退耕还林中新辟茶园的重要栽培模式。老茶园的生态改造中,除增植果树外,在茶园周围也种植林木,以改变生态环境。林木种类包括杉树类,桂花树、松树类、梧桐、黄柏等。林茶复合生态系统的栽培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经济林木,黄柏之类的林木,直接有序种于茶园中,其密度视树冠大小和林木大小而定。此类茶园在林木成林后的荫蔽度很高,可达60%~80%,茶园中基本只有散射光,直射光线被林木树冠挡住。园内温度比单植茶园低2~5℃,湿度高10%以上。系统内生物多样性十分复杂,林木昆虫、茶园昆虫混一处,构成了相当复杂的群落结构。鸟类和捕食性猛禽类也增加。园内昆虫群落结构随林木种类、树冠形态、荫蔽程度而不同。一般情况下,茶树螨类、蚧类、叶蝉的种群数量较低,农药施用量也较低。另一类是嵌合式,即茶园周围被林木包围。如果周围林地面积较大,茶园本身便形成所谓的“林窗”,从而使茶园内风速降低、湿度增加、温度降低。茶园的荫蔽度视茶园面积而定,如果茶园面积小,周围是高大乔木,茶园早晚荫蔽,中午受直射光照射。此类茶园中的昆虫群落与林茶混植系统有相似之处,但茶树受固有害虫,如茶毛虫、茶梢蛾的危害较重,对螨、蚧、粉虱的控制能力也较差。如果林地包围的茶园面积很大,例如6670㎡(10亩)以上甚至数十亩成片,此类茶园实际已形成了单植茶园生态系统,林地对茶园的生态影响很低。
  林茶混植系统对于改变茶园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能量循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技术性也相当强。首先要考虑树木品种、高度、树冠面积、营养需求、水肥要求等,其次要考虑林木自身病虫害种类与茶树的关系。
  林茶嵌合生态系统以小块茶园为宜,如果因林木把单茶园隔离成小块茶园,形成林茶嵌合系统,这样的系统具有很高的抗逆性。首先是对茶树的营养影响小,不与茶树争水、争肥,又能保证茶园湿度,并能降低温度,提高荫蔽度,降低风速控制病虫害的传播。林木相互连接成一片,茶树形成的“树篱”或者林木形成的“林篱”,无论何种形式,都有利于生物的栖居繁衍,并大大提高了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改造了种群数量,增强了种群间的依存关系。同时有利于当地珍稀濒危动物和地方品种的生存,对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性及缔造生态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天骏生态旅游观光茶园所处山脉海拔700m左右,水源不是很丰富,土壤保湿、保水性差,日照时间长,紫外光相当强烈,冬天北风偏大。基于这些地理条件,茶园选择了林茶生态系统。在茶园的开垦过程中,山上原有的树木只要不影响茶园区域规划,都被保留了下来。条带宽度都在2.5m左右。每条条带采用两路双行双株种植法.。条带之间斜坡距离5m~8m(视山体坡度而定),其间除原有的杂木杂草之外,还人为种植了部分桂花树,以保证树木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两米。原有杂木最高的有5m左右,大部分在3m左右,目前茶园荫蔽度已经达到30%。预计5年后树木完全发挥保水保湿作用(如表2)。
 
  表2:5年内树木荫蔽度、保水保湿性

  * (1)保水性,指日降雨量在50ml~80ml
 
  (二)、茶园生态多样性
  茶园生态多样性指茶园生态系统的生态条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茶树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生活在不同水热条件、不同海拔、不同经纬度的环境中,这是导致生境多样性的基础。低海拔(低于100m)的茶园,水热条件好,环境中植被丰富,昆虫种类多,冬季休眠短,繁衍代数多,种群数量也大量增长。环境中物质流转速度快,为昆虫的发育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类茶园昆虫多样性高,且变动大,波动也较频繁。海拔高于800m的山地茶园,紫外光增强,热量下降,云雾增加,湿度增加,形成云雾山中茶园所特有的生态环境。茶芽萌动时间推迟,茶树休眠时间提前,冬季休眠时间延长,积温减少,昆虫可生长发育的时间相应缩短,每代生活周期增长,繁衍代数减少,使昆虫种群数量降低。一些昆虫因不适应环境而消失,或者成为不引人注目的小种群。一般而言,昆虫的多样性随茶园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同一海拔高度上,昆虫多样性随茶园生态系统中植被的复杂化而增加。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茶园中的昆虫多样性林茶系统> 农茶系统>单植茶园生态系统。
  昆虫多样性与害虫数量及其危害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一般而言,昆虫多样性愈高,害虫的种类相应增加,但危害不一定成正相关。多样性愈复杂,由各种昆虫形成的食物链关系随之复杂。捕食对大多数非专一性捕食者来说,捕食昆虫与被捕食昆虫之间的依赖性可能会降低,但天敌数量不会因为某一种害虫的减少或消失而消失,这有利于系统中天敌昆虫的数量稳定。因为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第1生产者(自养生命)的数量和能量最高。第2生产者(第1消费者)的能量低于第1生产者,而能量流转又是非循环性的,能量的利用呈金字塔形态。从这个角度讲,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的复杂化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有利于系统抗干扰的耐性,可以使系统中的昆虫多样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或者达到新的平衡点。
  茶树品种的多样性是构成茶园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种影响昆虫多样性的机制一般认为是品种遗传基因所致,品种的抗虫性来源于品种间的生物学多样性,如叶片的大小、厚度、茸毛、颜色等。品种的生理生化特性对昆虫的抗虫性报道不多。茶树体内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生化成分的组成对一些昆虫有一定的诱集或排斥作用。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对昆虫或其他植物可能有排斥作用。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化学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茶园种植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植物是茶园生态多样性组成的基础生物,没有植物的多样性就不可能有动物的多样性。植物多样性为动物提供了生态空间、生态环境,增加了营养多样性。植物的多样性还直接间接地改变了动物的生态条件,包括光、热、水、风等,从而产生了生态多样性。复杂的生态多样性自然为更多的动物生存、栖居、提供了条件。植物多样性对茶园动物多样性的作用机制包括:
  1、扩充生态空间,增加单位空间的生态容量  茶园中增加作物、林木或经济林木后,生态空间迅速扩充,特别是林木使立体空间由单植茶园的1m左右扩展到5m以上,而且空间中出现明显的树冠层、灌木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四大生态位层次,不同的动物种类均能选择适合自身的生境生存和繁衍。
  2、改变茶园生态条件  茶园林荫增加,降低了直射光的负作用,增加了进入茶园的散射光,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和物质转化与积累。同时,茶园中水分蒸发量减少,湿度增加,降低了暴雨对茶叶的冲刷。来自自然界的风速降低,使茶树因暴雨和大风等造成的严重创伤大大减少。茶树底部的枯枝落叶层、草本层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起到水土保持作用。
  3、提供了动物的营养多样性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第一生产者。它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级消耗者提供营养和能量。植物种类愈多,营养的多样性愈复杂。愈能满足更多种类动物的生存,自然使动物多样性增加,食物链网更加复杂、稳定。
  4、使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链关系复杂化   一种植物自身携带的动物随植物引入茶园而伴随进入。茶园中增加一种植物后,此种植物上赖以生存的昆虫、微生物随之进入。例如,柑橘树在茶园中混植后,至少有30种以上的昆虫和数十种微生物进入茶园生态系统。其他生态林木、经济林木、果树等也与此一样。当然,植物种类不同,携带的生物种类自然不同。其在茶园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种植物带入的昆虫和微生物,其对茶园的作用也各自有别。有的生物可能是引入植物与茶树的共同生物,既能在引入植物上生存,也能在茶树上生存,有的则是单一寄生,从而使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链关系复杂化。
  5、改变了土壤中的营养结构和矿质元素的营养循环,从而改变茶园土壤微生物和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单纯一种植物对土壤的营养要求有固定的范围,常常造成某些元素和营养被过度吸收,另一些元素则被积累下来,从而使矿质元素的平衡失调。人类为了增产而大量施用化肥、激素、土壤改良物质等,都有可能导致土壤营养的平衡失调。如果茶园中有多种植物存在,各自的营养要求不同,便能有效地克服上述问题,使营养元素循环正常化。有一些植物还有固氮作用,可以自然地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茶树生长。此外,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也因植物根系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微生物,特别是植物根际微生物是植物生长、土壤营养转化、元素循环、残体分解的重要生物、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自然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有利于有毒物质的转化或降解,对控制土壤忌地残毒,控制土壤中致病微生物、病原线虫对茶树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为天敌生物提供了栖居场所   茶园中害虫的天敌生物包括捕食性昆虫、鸟类、小哺乳动物等。捕食性动物需要食物、栖境、活动空间,茶园植物多样性的改变使被捕食对象的种类增加,生境复杂化,自然为捕食性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食物需求。
  7、提高了茶园及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   在茶园生态系统中,植物病原物使茶树致病,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根瘤菌则增加土壤肥力,增强根系抗病、抗逆能力;植物与真菌共生形成的菌根则可防止根部病害,增强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循环,增强茶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土壤营养循环;一些微生物还能使植物产生拮抗作用;内生菌根对于病虫害的大发生有抗御作用。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还有许多功能尚不清楚。
  微生物的多样性来源于茶园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一点是人所共识的事实。系统中的微生物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自养型生物,如藻类;一类是异养型微生物。在异养型微生物中又包括腐生性微生物,杀生性微生物及活体寄生性微生物三类。腐生性微生物能分解、发酵腐败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及动物尸体、组织,使纤维素、高糖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果胶等转化为低分子化合物,并回归自然,进入水、土、气中,增强土壤肥力,同时也活化了田园,纯化了环境。活体寄生性微生物多数是植物病原菌,它们寄生植物活体组织,吸收植物营养,导致植物病害。但也有一些属于共生型的活体微生物,它们与植物相互依存,互惠互利。杀生型微生物是指那些先靠自身能力杀死植物的局部器官或组织,再在被杀死的组织上生长发育。不少病原菌皆属于此类。在上述几大类微生物中,腐生性微生物在物质降解、分解残体、促进物质循环和能力流动中的作用比活体微生物大得多。但是,上述三类微生物相互间往往没有绝对的界线,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少种类的微生物可能改变其生存方式,同时兼备腐生、活体寄生等生存方式。可见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组分,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营养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病原菌虽然对植物有害,却往往能间接地促进植物遗传基因的变化,人们可以从变异的群体中选出抗性个体,克隆抗性基因,培养良种。
  不少微生物也是一些小动物、昆虫的食物,它有助于系统中动物的生存。另一些微生物,如昆虫病原是使昆虫致病的重要微生物,人们可以通过分离、筛选进行培育、扩大、生产生物制剂、生物毒素,用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从以上可以看出,茶园生态化就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自然规律,建立完善的人工复合茶园生态系统,通过有目的地增加植物多样性,促进动物多样性的增加,形成园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益害昆虫、动物、微生物)及其稳定性,为茶树的生长发育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茶园的规划与开垦
  茶园园地的选择,要考虑茶树生长对环境相互影响。全面分析,综合平衡而选定。
  一、规划
  茶园规划系统工程关系茶园建设是否成功,要坚持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是指茶园的土壤、空气、水源等检测与评估;规范化是做到开发时,能定量定时开发计划过程,有可能用图表与文字表示;系统化时茶语自然环境条件与生产整体布局。
  (一)、设置道路,划区分块
  1、主干道:是茶园交通要道,在干道应开设水沟、涵管、种植常绿树木。
  2、支道:根据地形、地势、茶叶面积、茶叶品种多少设置,作为茶园划区、分优的界限。
  3、操作道:为茶园划块界限或茶叶品种分界线,方便操作,节俭路程。
  4、环园道:设在茶园四周边缘,路面宽度,因作用而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作用。
  (二)、因地制宜设置水利系统
  茶园的水利系统包括蓄、排、灌3个方面。以资源为中心,根据茶园地形地貌特点,结合道路的规划,把沟、渠、蓄水池等水利设施统一规划与安排。雨季能蓄,旱季能灌,小雨不出园,暴雨不灌坡,又要尽量减少和避免土壤流失。
  1、蓄排水沟,合理的沟渠系统,平地或低洼茶园应以排水为主,坡地与
梯级茶园应以蓄水为主,蓄排结合。
  ①、截洪沟对坡地及梯级茶园而言为防止茶园上方积雨而上的洪水及周围的树根等侵入园地,设置截洪沟一般深50-100cm,宽40-60m,沟内每隔5-8m筑一堤堤坝,主要拦蓄雨水与泥沙,雨水太多时由坝面流向,减缓径流;
  ②、横水沟:拦截茶园内部水流,对留蓄雨水减径流,截留表土避免雨水从梯面出,作用;5-10行条带改深横水沟,一般沟宽30-40cm,深20-30cm,每段隔5-10m,筑一般实土埂,低于梯面,用于积沙土。
  ③、纵水沟:作用是排除园内多余水分,设在各片茶园之间,或者茶园中地形特低的集水线,也可利用山脉与山脉的流水溪、流水沟。注意横水沟与纵水沟相连处设立一个沉沙坑,宽60-100cm,深度80-100cm,作用是蓄存雨水待旱时灌溉,在茶园里选择低洼筑则大水因地制宜;
  ④、条带排灌沟:每条应有二条排沟与灌溉沟,在条带中内侧一条排沟模,宽度15cm-30cm,深度10cm-20cm,每隔4cm-5cm筑一个泥沙槽,比原有沟深10cm,长1cm的水槽,用于蓄水与沉沙土,到沟尽头筑一个沉泥坑。
  2、灌水系统可用地面浇灌、流灌、喷灌、滴灌。

  (本文作者:周建喜总经理 天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联系电话:0791-86208057    传真:0791-86208057

地址:南昌市省府大院东四路龙式大厦C座二楼

Copyright © 2017-2024 江西省茶叶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1010850号

茶协服务网点查询

江西省茶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