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茶叶协会
内页banner
首页 新闻资讯 品尝一口“婺绿”,就是品读一部婺源改

品尝一口“婺绿”,就是品读一部婺源改革开放的史诗

江西省茶叶协会 2016-09-22 1089

一位婺源老“茶人”的回忆

  茶叶还是那样翠绿,茶味还是那样香浓,但是,谁解30年来茶中味?婺源自有“解茶”人。
  婺源现在以“中国最美乡村”闻名,而在二三十年前,对外宣传的“口号”是“茶乡婺源”。
  因为,对当年的婺源县来说,这片“绿叶”,关系着它的成败与兴衰。
  同是做出口,销路不一样
  2008年9月14日上午,婺源县书乡路“金路庄茶庄”里,走进一位年过半百的女人。她平静地取过货架上的一把紫砂壶,往壶里放了一撮“梨园茶”,冲上水,“嘬”了一口,然后和店主聊了起来。店主告诉记者,她每天都要来店里坐上一两个小时,这里是一家茶叶公司的销售部。而她,在这家茶叶公司里兼着一份职。“哪怕在店里坐一刻钟,她都觉得这一天很充实。”店主说。
  她叫俞京红,现在已退居二线。而此前,她是婺源县副县长,分管的工作中,最被她看重的,就是茶叶生产工作。
  可以说,俞京红和婺源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是江西婺源茶校最早的一届毕业生,在基层当干部时,所属区域是有名的茶区。她分管茶业的时候,在很多讲话材料中,出现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婺源是著名的茶乡,拥有十几万亩茶园,家家种茶,婺源茶叶税收占了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记者指着货架上的各种等级和包装的茶叶,问:“你们店里的茶叶,大部分出口欧美,这是你当年做副县长时想不到的吧?”
  俞京红说:“这话不够准确,应该说婺源茶叶一直是出口的。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非洲人吃绿茶。所以婺源茶叶全部出口非洲;后来,科学家说绿茶是最好的饮料,一向喜欢吃红茶的欧美人开始吃绿茶,所以现在的婺源茶叶,销往国外的,基本上都是销往欧美国家。而且价钱好。”
  她指着记者写的一篇文章说:“‘绿色证书’是我们国家颁发的,‘有机证书’是欧盟认可的。”
  也就是说,现在卖到欧美国家的婺源茶叶,全部是“有机茶”。香茶自然卖出了辣价钱。
  同是做出口,渠道也不一样。
  计划经济时代,“婺绿”统购统销,但由于婺源茶叶品质很好,出口的中国绿茶通常把“婺绿”当作“味精”。也就是说,绿茶中掺上一些“婺绿”后,品质就上去了。当年只有两家口岸销婺源茶叶,一家是上海口岸,一家是南昌口岸。每年春节前,两家口岸的负责人会坐到县政府,争抢婺源绿茶的出口指标。换句话说,当年婺源绿茶,不需要自己跑出口。
  而现在,出口到欧美的婺源茶叶,全部是企业行为。
  区别不言自明,计划经济时代,婺源茶叶做了“无名英雄”——出口到非洲的绿茶,打上的标签全是“中国绿茶”;而现在销往欧美的茶叶,在原产地一栏中,注明了“江西婺源”等字样。
  同是不愁“嫁”,“新娘”不一样
  二三十年前,说起“婺绿”,挂在婺源人嘴上的一句话是:“皇帝女儿不愁嫁”。
  国家对茶叶统购统销的体制,让婺源茶叶不愁销路。县管的只有一家茶叶公司,只有县城一家茶叶精制厂。茶叶公司管购销,购得茶叶后,加8%的利润,销给茶厂;茶厂对茶叶进行精制,再运给口岸。
  茶叶公司在每个乡都设有茶站,归茶叶公司管理,农民采摘了茶叶,交给茶叶初制厂。初制厂再把“粗茶”卖给茶站。全县上十万茶农,只生产一种茶叶——“粗茶”。县茶厂精制的茶叶,也没有牌子,从低档到高档,都有“唛号”,即用数字代替,比如“59”、“60”等,而最好的茶叶,“唛号”是“41002”。
  计划经济是不允许产品有自己的名字的,这一点,也在婺源茶叶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茶叶不再作为国家统购统销的农产品,婺源人一下子傻眼了!
  说到底,婺源这个近3000平方公里的“大茶区”、“大茶厂”,竟然没有自己的销售员。
  俞京红对记者说,婺源茶叶外贸统购包销时,茶叶只有一种“品相”;市场一放开,一系列的问题蜂拥而来。“这个时候,婺源人要感谢外来茗茶的进入。”
  有一家县外茶叶企业和婺源县古坦乡接壤,他们请这里的农民采摘茗茶。
  “茗茶”是什么茶?婺源茶农没一个人知道。婺源人只熟练摘“满膘茶”——即每片茶叶都“成长”完全后的茶叶。要古坦的茶农采摘莲子芯一样的“茗茶”,怎么都接受不了:半天还采不到一公斤,家里吃什么?
  但后来的事实让古坦茶农尝到了甜头,因为一公斤茗茶的价格相当于“满膘茶”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俞京红说,当年摘“满膘茶”的时候,古坦一户农民茶叶收入只有三四百块钱,现在一年几千块钱了!
  婺源人开始懂得一个道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茶叶也像青春亮丽而新潮的“新娘”不愁嫁一样,越嫩越好销。
  俞京红告诉记者,当年她分管茶叶时,婺源街上的茶叶店还不多,现在,县城的茶庄,已经超过了100家。茶叶包装告别了30年前的白色塑料袋的一统婺绿的款式,各种材料、各种形状、各种档次的包装应有尽有了。
  从设卡到免税,茶叶有了新天地
  二三十年前,婺源没有茶叶不行,因为茶叶税收占了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现在,茶叶在婺源经济发展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代表了婺源经济生活的主流,而茶叶、茶农都走向了市场。茶叶的文化色彩越来越明显,融入了婺源县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十年前的婺源,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条条道路有人拦,乡乡镇镇都设卡”。拦什么?拦运输茶叶的人和车辆;卡什么?卡住茶叶特产税不外流。
  这可以理解,茶叶特产税很高,每个乡镇都有茶叶特产税的税收任务,流失一担茶叶,就是一笔钱啊!过了若干年,设卡明显行不通了,特别是外贸体制改革以后,茶叶经营放开,设卡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但是,税收不能流失。怎么办?县里想了一个办法,便是把茶叶特产税分摊到茶园里。也就是说,按照茶叶的面积,计算多少特产税。
  推行这种做法以后,严重的后果马上显现了出来,茶农宁愿让茶园荒芜,也不愿交纳茶叶特产税。许多农民抛弃了茶叶,外出务工。没有茶叶的采摘,怎么去向农民收税?
  婺源茶叶生产几乎进入了崩溃边缘。俞京红说:“我当时在武口茶场当书记,记得县委书记还在报纸上发表了长篇文章《茶乡的困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困惑很多,出路却一时难以找到。最后,还是得益于国家将茶叶特产税取消。这才真正让婺源茶叶有了发展空间。
  从设卡到免税,“婺绿”见证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
  茶叶生产到底应该成为主业还是副业?向何处走?市场才是风向标。
  标准化、规模化的茶园涌现了出来,由此有了真正的茶叶龙头企业。深宝华发、华夏茶博园、茶叶大市场等一批茶叶大项目落户开工,县内4家经营茶叶的外贸企业跻身江西省农副产品50强……
  再也不必为荒芜一垅茶叶一级一级开会、一层层发文件干涉了;政府职能部门也不必为茶叶品牌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了;更不必为了茶叶的种植面积或产量,一级一级签订责任状了。
  时下谈得最多的,是茶叶品牌的好坏,是茶道的雅俗共赏。
  俞京红呷了一口浓香的“梨园茶”,意味深长地说:“品尝婺源绿茶,就是品读婺源一部改革开放的史诗。”

  (詹帮祥 本报记者江仲俞/文 洪元培)

联系电话:0791-86208057    传真:0791-86208057

地址:南昌市省府大院东四路龙式大厦C座二楼

Copyright © 2017-2024 江西省茶叶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1010850号

茶协服务网点查询

江西省茶叶协会